近日,俄罗斯再次向世界释放出一记强烈的战略警告。4月29日,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、前总统梅德韦杰夫在接受塔斯社采访时表示,凡是新加入北约的国家,都将自动成为俄军打击目标,甚至包括潜在的核打击手段。这番话不仅点名了芬兰和瑞典,还透露出俄罗斯对北约东扩的深刻不安与敌意,令整个欧洲安全格局再度紧张。 一句“自动成为目标”,背后的战略信号是什么? 梅德韦杰夫的表态毫不模糊,他明确指出:“芬兰和瑞典曾因其中立政策而享有一定的国际安全特权,如今它们选择加入敌对军事集团,自然就成为俄军瞄准的对象。”并警...
近日,俄罗斯再次向世界释放出一记强烈的战略警告。4月29日,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、前总统梅德韦杰夫在接受塔斯社采访时表示,凡是新加入北约的国家,都将自动成为俄军打击目标,甚至包括潜在的核打击手段。这番话不仅点名了芬兰和瑞典,还透露出俄罗斯对北约东扩的深刻不安与敌意,令整个欧洲安全格局再度紧张。
一句“自动成为目标”,背后的战略信号是什么?
梅德韦杰夫的表态毫不模糊,他明确指出:“芬兰和瑞典曾因其中立政策而享有一定的国际安全特权,如今它们选择加入敌对军事集团,自然就成为俄军瞄准的对象。”并警告称这其中可能包含核报复成分与预防性打击。不仅是一种外交恐吓,更是俄罗斯战略威慑体系的一部分。近年来,随着北约不断东扩,俄罗斯将其视为对自身安全环境的“生存威胁”。
从克里米亚危机、顿巴斯战争,到俄乌冲突全面爆发,莫斯科已多次对西方在东欧的军事存在表示不满。俄罗斯一直在军事理论中强调“非对称应对”和“先发制人的核打击选项”,梅德韦杰夫这番言论正是对其官方军事原则的“公开演绎”。
芬兰和瑞典,为何引起如此强烈反应?
芬兰和瑞典长期奉行军事不结盟政策,是欧洲“冷战后中立地带”的代表。然而,俄乌战争爆发后,这一局势发生剧变。两国迅速申请加入北约,并已成功成为成员国。从地理上看,芬兰与俄罗斯拥有长达1300公里的陆地边界,一旦成为北约的一部分,意味着北约力量可以更便捷地在俄罗斯边境部署兵力与情报设施。瑞典则控制着波罗的海关键航道哥特兰岛,在军事战略上具有重要意义。
俄罗斯认为,这些国家的加入使其战略纵深进一步压缩,因此反应激烈也就不足为奇。对芬兰和瑞典而言,加入北约意味着获得第5条集体防卫条款的保护,也就是“任何成员国受到攻击,都将被视为对整个联盟的攻击”。这是冷战以来北约的核心承诺,也是乌克兰所不具备的保障。
“核威慑”再次被搬上台面,是虚张声势还是实质意图?
梅德韦杰夫的言论中多次提及“包括核成分的打击”,无疑再次激起国际社会对俄方可能使用核武器的担忧。事实上,从战争初期开始,俄罗斯高层便不断释放核威慑信号,以震慑西方国家对乌克兰的援助。值得注意的是,俄罗斯2020年发布的新《核威慑政策基本原则》明确指出,在“国家生存受到威胁”或“敌方使用常规武器严重破坏国家根本利益”的情况下,可以考虑使用核武器。
这为梅德韦杰夫的言论提供了政策依据,但也让外界警惕:这并非空穴来风,而是一种制度化的战略表达。俄罗斯的战略威慑并未止步于北欧国家。几乎在同一时间,俄对外情报局局长谢尔盖·纳雷什金也公开表示:“如果北约对俄罗斯及白俄罗斯发动攻击,挑衅国如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国将首当其冲遭受痛苦打击。”
警惕战争语言的惯性扩张
梅德韦杰夫的言论表面上看是对芬兰、瑞典的威胁,但实际上是俄罗斯对整个西方世界发出的战略警告。这是一种心理战、政治战与信息战的交叉手段,意在制造不确定性,从而影响北约的整体节奏。对我们军事观察者来说,更值得关注的并非俄罗斯是否会真的动用核武。
而是它如何利用“核威胁”来重塑地区安全架构,进而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。欧洲的未来,注定将长期处于大国战略对峙的阴影之下。而我们,也应更加理性地理解每一次“喊打喊杀”背后的政治逻辑。